清明,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。《曆書》:「春分後十五日,斗指丁
,為清明,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,蓋時當氣清景明,萬物皆顯,因此得名
。」清明節各地都有不同的應節食品,在臺灣,最普遍的是墓粿以及潤餅
,為相當具有特色的食物。 因清明節又是寒食節,當日不動煙火,只吃涼
的食品,所以吃潤餅。
中國人重孝道,講求慎終追遠,表現於行動上的便是祭拜祖先。親族子孫
到祖先墓前,祭拜焚香,打掃墓園,表達慎終追遠之意。 一般清明節掃墓
可分成兩種儀式,「掛紙」及「培墓」。「掛紙」時,先要將生長在祖先
墳墓上的野草,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,再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
上,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,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,而受
到破壞。墓紙分為白色、紅色、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(紅黃藍白黑)兩類
,現在則多用五色紙,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。
- 壓紙:又叫「掛紙」,就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。所用的「估仔紙」呈長方形,
- 大抵有黃色、白色及五色紙等三種。掛紙之前,不分男女老幼,要先一起動手
- 整理祖墳,接著將紙三張一疊,用小石頭分別壓在墓頭、墓碑及「后土(土地神
- )」上,象徵為祖先的居處添換新瓦。
壓墓紙參考:
壓墓紙宜壓二十四下,共五行:中行七下,中行之左右二行均壓五下,最邊二行均
壓三下,共計二十三下,土地公一下,則合共二十四下。
註:壓墓紙的地方並沒有明文的規定,但較慎重的人家,會將墓紙
壓在后土、墓碑、左右墓手、左右墓腰、墓中、墓後等七處,
成「士」字形,俗稱「七星墜地,子孫出士」。
另一種是壓成「田」字型,是祈求祖先賜予財氣,助事業發展。
或是,壓成「○」形,依十二長生而排,「長生、沐浴、冠帶、
臨官、帝旺、衰、病、死、墓、絕、胎、養」,意味著祈求多
子多孫多福氣。
「培墓」也就是「掃墓」,又叫墓祭、祭掃或上墳,就是修墓與祭拜。
一般俗信,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。因此,特別注
重的人家年年「培墓」,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「培墓」
外,其他則視情況而定。「培墓」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,將墳上的
雜草清除,並加以培土整修,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,則必須用銀
硃重新加以描寫,使其煥然一新。臺灣民間習俗若是家有長子如娶媳婦、
添丁生子或置產等,一定要培墓,由於火化越來越普及,前往骨灰置放
所拜祭先人也漸漸取掃墓的習俗;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,清明節最基本
的儀式是到墳前、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。
一般祭拜時,在墓前供奉牲禮(三牲或五牲)、刈金、壽金、燭等、或十
二道菜等等...,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,大都以鮮花水果
為祭品,,上香鞠躬,禮節簡單隆重。若是新墳,則必須供奉五牲(如豬
頭、雞、鴨蛋、麵粿、紅龜粿),祭品擺好後,點香向后土(墳墓的守護神
)祭拜,完畢,先燒刈金、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,紙錢燒完後
,在紙灰上灑酒(稱為奠酒),最後鳴炮禮成。在收供品離開前,要將雞蛋
、鴨蛋在墓碑上打碎,將蛋殼丟在墳上,象徵「脫殼」或「蟬蛻」,表
示新陳代謝。
現代土葬越來越少,選擇將牌位放在塔位的朋友也越來越多...,祭拜的
方式當然方便簡單很多! 也省去清掃的工作,但是該遵守的一些事項還是
不能草率輕忽喔~
注:出發前先備一個紅包袋放入七片榕樹葉並以劍指(即食指中指伸直併攏無名指小指內
屈入掌大拇指下壓其指甲上)夾些鹽及米一同放入紅包袋中帶身如此即可避煞,或用
紅包袋裡面裝些米和鹽巴,將紅包折好,出門時去到目的時都要帶著;等結束後,在
回家的路上,請把榕樹葉和紅包袋隨手丟掉,記得不要帶進家裡。返家 前去人氣旺處
晃一晃然後回家泡個鹽浴就ok啦~
留言列表